患者服务
Patient service
当前位置:首页 > 患者服务 > 科普健教
【科普】腰椎峡部裂并腰椎滑脱症:你需要知道的那些事儿
来源:武汉市第五医院 发布时间:2025-08-07 浏览量:561

(通讯员:姜勇 袁冰)

在日常生活中,腰腿痛是极为常见的困扰,不少人对此往往掉以轻心。然而,当疼痛反复发作,甚至伴有腿麻、走路受限等症状时,就需要高度警惕是否患上了腰椎峡部裂并腰椎滑脱症。这两种病症常常如影随形,下面将为大家深入剖析它们的来龙去脉。

腰椎结构中,有一个关键部位——峡部,它位于上、下关节突之间,是腰椎较为薄弱的地方。一旦这个部位出现断裂,也就是腰椎峡部裂,并且椎体因此向前或向后滑移,就会形成腰椎峡部裂并腰椎滑脱症。此病症在临床上较为常见,深入了解它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。

腰椎峡部裂,腰椎通常由 5 节椎体构成,每节椎体后方两侧各有一个“峡部”,它就像连接上下关节的“桥梁”,对稳定椎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腰椎峡部裂意味着这座“桥梁”出现了裂缝或断裂,其成因可能是先天发育不良,也可能是后天反复劳损(如长期弯腰、负重)或外伤引发。打个比方,就像椅子的支架断了个小口,起初可能没有明显感觉,但时间一长,稳定性就会越来越差。

而腰椎滑脱,当峡部裂持续存在,椎体失去稳定的支撑,就可能出现“错位”,这便是腰椎滑脱。想象一下叠在一起的积木,下面的一块往前滑了一点,上面的跟着移位,就会压迫周围的神经和组织。滑脱程度有轻有重,轻度可能毫无症状,重度则会引发明显的疼痛和神经压迫。

发病原因剖析

先天发育因素:胚胎发育过程中,部分人的腰椎峡部骨化中心未能正常融合,导致峡部先天性薄弱。随着年龄增长和身体活动,就容易发生峡部裂和腰椎滑脱,一些青少年在生长发育阶段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。

劳损与外伤: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,如搬运工人,或者进行高强度的体育训练,像专业运动员,他们的腰椎反复承受过度的压力和应力。例如,举重运动员发力时,腰椎峡部会受到极大的冲击力。长期的劳损以及突然的腰部扭伤、撞击等外伤,都可能导致腰椎峡部裂,进而引发腰椎滑脱。

退行性改变:随着年龄增加,腰椎间盘逐渐退变,水分减少、弹性降低,椎间隙变窄,腰椎稳定性下降,椎间关节和韧带也会发生相应变化。腰椎后方小关节磨损,关节突变得水平,腰椎更容易出现滑脱。中老年人出现腰椎滑脱,很多是由这种退行性改变引起。

医源性因素:腰椎手术或有创操作可能会破坏腰椎的稳定结构,从而引发医源性的腰椎滑脱。

其他因素:某些疾病,如腰椎肿瘤、感染等,会破坏腰椎的骨质结构,影响其稳定性,导致腰椎峡部裂和滑脱。

症状表现多样

腰部疼痛:这是最常见的症状,患者会感到下腰部疼痛,程度因人而异。有的患者疼痛较轻,长时间站立、行走或弯腰劳作后加重,休息后缓解;有的患者疼痛剧烈,严重影响日常生活,休息时也无法缓解,通常是持续性疼痛,给患者带来极大困扰。

下肢放射痛、麻木和无力:腰椎滑脱导致神经根受压时,会出现下肢症状。疼痛从腰部沿臀部、大腿后侧向小腿和足部放射,像有一根筋被扯着。同时,患者可能下肢麻木、感觉减退、肌肉力量减弱,走路时腿使不上劲,严重影响正常行走。

腰椎活动受限:患者腰椎活动范围明显减小,弯腰、后仰、旋转等动作受限。比如弯腰系鞋带或从地上捡东西变得困难,后仰时腰部疼痛不适。

姿势异常:严重的腰椎滑脱患者,腰部外观可能改变,如腰部凹陷、腹部前凸,身体重心变化,走路摇摆不稳,不仅影响身体功能,还会对心理造成影响。

间歇性跛行:部分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后,下肢疼痛、麻木、无力加重,需停下来休息。休息片刻症状缓解,可继续行走,但走不远症状又会再次出现。这是因为腰椎滑脱导致椎管狭窄,神经受压,行走时血液循环加快,神经缺血缺氧加重引发症状。

诊断与治疗方法

诊断方面,影像学检查至关重要。X 线检查是基础方法,通过拍摄正位、侧位和斜位片,可观察腰椎整体形态、椎间隙宽度及是否存在峡部裂和腰椎滑脱,斜位片上的“猎狗项圈征”是诊断峡部裂的重要依据。CT 检查能更清晰显示椎弓峡部情况,判断腰椎滑脱对椎管的影响。MRI 检查可清晰显示腰椎软组织情况,为医生提供更全面的信息。

治疗方法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。保守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、滑脱程度较轻或不适合手术的患者,包括休息与制动、物理治疗、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。手术治疗则针对症状严重、滑脱程度较重、保守治疗无效或出现明显神经受压症状的患者,常见的手术方式有峡部修复术和融合内固定术。

腰椎峡部裂并腰椎滑脱症会给患者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和痛苦。了解其发病原因、症状表现、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,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预防和应对。若出现腰部疼痛等相关症状,一定要及时就医,让脊柱外科专家为我们的腰椎健康保驾护航。